极简小说区>青春>暗黑大宋 > 第四二一章 新世纪
    其次是人。

    比如江宁知州是王安石的人,那么他肯定支持变法,自下往下梳理,江宁无形中就会成了王安石的地盘。不过在宋朝想通过这个人控制地方,同样很难。一是各路转运使与刑狱使只是一个承接机构,对各州军没有实际掌控权利。二是宋朝各州军数量太多了,三百多个,没有那一个宰相能掌控三百多个州军官员的能力。

    于是宋朝前期除了赵匡胤时代的赵普外,再没有出现过超级权相。

    但现在王安石为了变法,不得不“简政”,将权利划分清楚,各部司权利集中,包括自己也是这么做的,如军器监,原来西府插手了。三司插手了,内藏库插手了,一些大州府也插手了。然而除了地方那块,余下京城部分,自己将它们一起集中了。集中的好处,权利清楚,职责也清楚了,就能实现真正的问责制。可这样一来,掣肘的也少了。

    军器监问题不大,它只是负责生产与贮藏武器的,然而放大到全国大政上呢?

    韩琦又恶心了一回赵顼。

    所以赵顼有了后来的心理。想变法,必须给王安石更多的权利。给了更多的权利。赵顼又更加不放心,于是坚持“异论相搅”。朝中一直留着反对党。

    这样的心理……

    王介甫,你真做好准备了吗?

    诸位官员鱼贯入殿。这个朝会也不是象后人所想的那样,第一人很多,即便起居朝也有近百号人,这种大朝会好几百人,实际京官更多,还有许多更低层的京官,连参加朔望大朝的资格都没有。

    其次越是大朝,越是近乎形式。一般言事,都是将奏子递到两府或者御史台,再通过这三个部门决策,若是事关重大,再由三个部门交给皇帝亲批。另外就是一些亲近的大臣有密奏权,直接交给皇帝的,有,不过不多。

    另外就是不得有违朝仪,如范仲淹问王曾,你为什么不管吕夷简,王曾说了那句有名气的话“夫执政者,恩欲归己,怨使谁归?”后来忍无可忍了,吕夷简,我们同归于尽吧。

    他不用上书,只简单地来到赵祯面前,说吕夷简收贿赂,结党营私。吕夷简说证据呢。王曾微微一笑,何必要证据。然后又将它放大到朝会上,导致蔡齐与宋绶二人在朝会上争吵。蔡挺王,宋挺吕。行了,有违朝仪,四个正副宰相全部下去!

    所以一般真正的大佬,除了言臣外,罕在朝会上奏事。

    就是害怕被“小臣”挟机火拼,以小换大,将自己换了下去。

    因此往往大朝会,多是一种形式,大家走一下过场,便散朝,各回各的部司做事了。

    但这次大朝会有些例外。